从源码的角度看Go语言flag库如何解析命令行参数!

小熊 Golang评论5,463字数 6327阅读21分5秒阅读模式

我上周五喝酒喝到晚上3点多,确实有点罩不住啊,整个周末都在休息和睡觉,文章鸽了几天,想不到就有两个人跑了。

不得不感叹一下,自媒体的太残酷了,时效就那么几天,断更就没人爱。你们说好了爱我的,爱呢?哼

昨晚就在写这篇文章了,没想到晚上又遇到发版本,确实不容易,且看且珍惜。

标准库 flag

命令行程序应该能打印出帮助信息,传递其他命令行参数,比如-h就是flag库的默认帮助参数。

./goapi -h
Usage of ./goapi:
  -debug
        is debug
  -ip string
        Input bind address (default "127.0.0.1")
  -port int
        Input bind port (default 80)
  -version
        show version information

goapi是我build出来的一个二进制go程序,上面所示的四个参数,是我自定义的。

按提示的方法,可以像这样使用参数。

./goapi -debug -ip 192.168.1.1
./goapi -port 8080
./goapi -version

像上面-version这样的参数是bool类型的,只要指定了就会设置为true,不指定时为默认值,假如默认值是true,想指定为false要像下面这样显式的指定(因为源码里是这样写的)。

./goapi -version=false

下面这几种格式都是兼容的

-isbool    #同于 -isbool=true
-age=x     #-和等号
-age x     #-和空格
--age=x    #2个-和等号
--age x    #2个-和空格

flag库绑定参数的过程很简单,格式为

flag.(name string, value bool, usage string) *类型

如下是详细的绑定方式:

var (
    showVersion = flag.Bool("version", false, "show version information")
    isDebug = flag.Bool("debug", false, "is debug")
    ip      = flag.String("ip", "127.0.0.1", "Input bind address")
    port    = flag.Int("port", 80, "Input bind port")
)

可以定义任意类型的变量,比如可以表示是否debug模式、让它来输出版本信息、传入需要绑定的ip和端口等功能。

绑定完参数还没完,还得调用解析函数flag.Parse(),注意一定要在使用参数前调用哦,使用过程像下面这样:

func main() {
    flag.Parse()
    if *showVersion {
        fmt.Println(version)
        os.Exit(0)
    }
    if *isDebug {
        fmt.Println("set log level: debug")
    }
    fmt.Println(fmt.Sprintf("bind address: %s:%d successfully",*ip,*port))
}

全部放在main函数里,不太雅观,建议把这些单独放到一个包里,或者放在main函数的init()里,看起来不仅舒服,也便于阅读。

flag的简写方式

有时候可能我们要给某个全局配置变量赋值,flag提供了一种简写的方式,不用额外定义中间变量。像下面这样

var (
    ip          string
    port        int
)

func init() {
    flag.StringVar(&ip, "ip", "127.0.0.1", "Input bind address(default: 127.0.0.1)")
    flag.IntVar(&port, "port", 80, "Input bind port(default: 80)")
}
func main() {
    flag.Parse()
    fmt.Println(fmt.Sprintf("bind address: %s:%d successfully", ip, port))
}

这样写可以省掉很多判断的代码,也避免了使用指针,命令行的使用方法还是一样的。

从源码来看flag如何解析参数

其实我们把之前的绑定方式打开来看,在源码里就是调用了xxVar函数,以Bool类型为例。

func (f *FlagSet) Bool(name string, value bool, usage string) *bool {
    p := new(bool)
    f.BoolVar(p, name, value, usage)
    return p
}

上面的代码用到了BoolVal函数,它的功能是把需要绑定的变量设置为默认值,并调用f.Var进一步处理,这里p是一个指针,所以只要改变指向的内容,就可以影响到外部绑定所用的变量:

func (f *FlagSet) BoolVar(p *bool, name string, value bool, usage string) {
    f.Var(newBoolValue(value, p), name, usage)
}

type boolValue bool

func newBoolValue(val bool, p *bool) *boolValue {
    *p = val
    return (*boolValue)(p)
}
  • newBoolValue 函数可以得到一个boolValue类型,它是bool类型重命名的。在此包中所有可作为参数的类型都有这样的定义。
  • flag包的设计中有两个重要的类型,FlagFlagSet分别表示某个特定的参数,和一个无重复的参数集合。

f.Var函数的作用就是把参数封装成Flag,并合并到FlagSet中,下面的代码就是核心过程:

func (f *FlagSet) Var(value Value, name string, usage string) {
    // Remember the default value as a string; it won't change.
    flag := &Flag{name, usage, value, value.String()}
    _, alreadythere := f.formal[name]
    if alreadythere {
        //...错误处理省略
    }
    if f.formal == nil {
        f.formal = make(map[string]*Flag)
    }
    f.formal[name] = flag
}

FlagSet结构体中起作用的是formal map[string]*Flag类型,所以说,flag把程序中需要绑定的变量包装成一个字典,后面解析的时候再一一赋值。

我们已经知道了,在调用Parse的时候,会对参数解析并为变量赋值,使用时就可以得到真实值。展开看看它的代码

func Parse() {
    // Ignore errors; CommandLine is set for ExitOnError.
    // 调用了FlagSet.Parse
    CommandLine.Parse(os.Args[1:])
}
// 返回一个FlagSet
var CommandLine = NewFlagSet(os.Args[0], ExitOnError)

Parse的代码里用到了一个,CommandLine共享变量,这就是内部库维护的FlagSet,所有的参数都会插到里面的变量地址向地址的指向赋值绑定。

上面提到FlagSet绑定的Parse函数,看看它的内容:

func (f *FlagSet) Parse(arguments []string) error {
    f.parsed = true
    f.args = arguments
    for {
        seen, err := f.parseOne()
        if seen { continue }
        if err == nil {...}
        switch f.errorHandling {
        case ContinueOnError: return err
        case ExitOnError:
            if err == ErrHelp { os.Exit(0) }
            os.Exit(2)
        case PanicOnError: panic(err)
  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nil
}
  • 上面的函数内容太长了,我收缩了一下。
  • 可看到解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多次调用了parseOne(),它的作用是逐个遍历命令行参数,绑定到Flag,就像翻页一样。
  • switch对应处理错误,决定退出码或直接panic

parseOne就是解析命令行输入绑定变量的过程了:

func (f *FlagSet) parseOne() (bool, error) {
    //...
    s := f.args[0]
    //...
    if s[1] == '-' { ...}
    name := s[numMinuses:]
    if len(name) == 0 || name[0] == '-' || name[0] == '=' {
        return false, f.failf("bad flag syntax: %s", s)
    }

    f.args = f.args[1:]
    //...
    m := f.formal
    flag, alreadythere := m[name] // BUG
    // ...如果不存在,或者需要输出帮助信息,则返回
    // ...设置真实值调用到 flag.Value.Set(value)
    if f.actual == nil {
        f.actual = make(map[string]*Flag)
    }
    f.actual[name] = flag
    return true, nil
}

  • parseOne 内部会解析一个输入参数,判断输入参数格式,获取参数值。
  • 解析过程就是逐个取出程序参数,判断-=取参数与参数值
  • 解析后查找之前提到的formal map中有没有存在此参数,并设置真实值。
  • 把设置完毕真实值的参数放到f.actual map中,以供它用。
  • 一些错误处理和细节的代码我省略掉了,感兴趣可以自行看源码。
  • 实际上就是逐个参数解析并设置到对应的指针变量的指向上,让返回值出现变化。

flag.Value.Set(value) 这里是设置数据真实值的代码,Value长这样

type Value interface {
    String() string
    Set(string) error
}

它被设计成一个接口,不同的数据类型自己实现这个接口,返回给用户的地址就是这个接口的实例数据,解析过程中,可以通过 Set 方法修改它的值,这个设计确实还挺巧妙的。

func (b *boolValue) String() string {
  return strconv.FormatBool(bool(*b)) 
}
func (b *boolValue) Set(s string) error {
    v, err := strconv.ParseBool(s)
    if err != nil {
        err = errParse  
    }
    *b = boolValue(v)
    return err
}

从源码想到的拓展用法

flag的常用方法也学会了,基本原理也了解了,我怎么那么厉害。哈哈哈。

有没有注意到整个过程都围绕了FlagSet这个结构体,它是最核心的解析类。

在库内部提供了一个 *FlagSet 的实例对象 CommandLine,它通过NewFlagSet方法创建。并且对它的所有方法封装了一下直接对外。

官方的意思很明确了,说明我们可以用到它做些更高级的事情。先看看官方怎么用的。

var CommandLine = NewFlagSet(os.Args[0], ExitOnError)

可以看到调用的时候是传入命令行第一个参数,第二个参数表示报错时应该呈现怎样的错误。

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命令行第一个参数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现!

我定义了两个参数foo或者bar,代表两个不同的指令集合,每个指令集匹配不同的命令参数,效果如下:

$ ./subcommands 
expected 'foo' or 'bar' subcommands

$ ./subcommands foo -h
Usage of foo:
  -enable
        enable

$./subcommands foo -enable
subcommand 'foo'
  enable: true
  tail: []

这是怎么实现的呢?其实就是用NewFlagSet方法创建多个FlagSet再分别绑定变量,如下:

fooCmd := flag.NewFlagSet("foo", flag.ExitOnError)
fooEnable := fooCmd.Bool("enable", false, "enable")

barCmd := flag.NewFlagSet("bar", flag.ExitOnError)
barLevel := barCmd.Int("level", 0, "level")

if len(os.Args) < 2 {
    fmt.Println("expected 'foo' or 'bar' subcommands")
    os.Exit(1)
}
  • 定义两个不同的FlagSet,接受foobar参数。
  • 绑定错误时退出。
  • 分别为每个FlagSet绑定要解析的变量。
  • 如果判断命令行输入参数少于2个时退出(因为第0个参数是程序名本身)。

然后根据第一个参数,判断应该匹配到哪个指令集:

switch os.Args[1] {
case "foo":
    fooCmd.Parse(os.Args[2:])
    fmt.Println("subcommand 'foo'")
    fmt.Println("  enable:", *fooEnable)
    fmt.Println("  tail:", fooCmd.Args())
case "bar":
    barCmd.Parse(os.Args[2:])
    fmt.Println("subcommand 'bar'")
    fmt.Println("  level:", *barLevel)
    fmt.Println("  tail:", barCmd.Args())
default:
    fmt.Println("expected 'foo' or 'bar' subcommands")
    os.Exit(1)
}
  • 使用switch来切换命令行参数,绑定不同的变量。
  • 对应不同变量输出不同表现。
  • x.Args()可以打印未匹配到的其他参数。

补充:使用NewFlagSet时,flag 提供三种错误处理的方式:

  • ContinueOnError: 通过 Parse 的返回值返回错误
  • ExitOnError: 调用 os.Exit(2) 直接退出程序,这是默认的处理方式
  • PanicOnError: 调用 panic 抛出错误

小结

通过本节我们了解到了标准库flag的使用方法,参数变量绑定的两种方式,还通过源码解析了内部实现是如何的巧妙。

我们还使用源码暴露出来的函数,接收不同参数匹配不同指令集,这种方式可以让应用呈现完成不同的功能;

我想到的是用来通过环境变量改变命令用法、或者让程序复用大段逻辑呈现不同作用时使用。

但现在微服务那么流行,大多功能集成在一个服务里是不科学的,如果有重复代码应该提炼成共同模块才是王道。

你还想到能哪些使用场景呢?

引用

  • 源码包 https://golang.org/src/flag/flag.go
  • 命令行子命令 https://gobyexample-cn.github.io/command-line-subcommands
  • 命令行解析库 flag https://segmentfault.com/a/1190000021143456
  • 腾讯云文档flag https://cloud.tencent.com/developer/section/1141707#stage-100022105

往期精彩回顾

PS:本来还想写一下kingpincobra再拓展到配置解析的,没想到加上源码解读内容实在太多了,继续关注我下次走起。

博客 https://coding3min.com Golang、DevOps、容器、数据库、运维、OpenStack、思考

weinxin
公众号
扫码订阅最新深度技术文,回复【资源】获取技术大礼包
小熊